构建心灵生态绿洲 开拓育人成长新界

作者: 时间:2025-03-31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四川省相关实施方案精神,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培育学生热爱生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3月28日,宜宾学院学生工作处与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联合推出“心向阳光,青春绽放之心灵绿洲:校园植物认知与情绪调节”主题心理健康活动。

该活动创新融合植物认知与情绪调节,通过“知识竞赛+自然导览”双轨模式,构建校园生态疗愈新场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绿色生命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习植物知识,还通过植物意象映射情绪管理,在自然中感受心灵的平静与力量。

智慧竞技:植物知识赋能心理认知

活动首阶段“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在9102教室展开。40余名选手化身“植物侦探”,通过五轮智慧交锋,精准辨识银杏、樱花、蕨类等20余种校园植物特征。竞赛环节特别设置“疗愈知识彩蛋”,每道植物辨识题后同步讲解该植物的心理学效应,如薰衣草的气味疗法、绿萝的视觉舒缓功能等,实现知识获取与心理调适的有机共振。最终,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沉浸导览:自然场域深化心灵疗愈

紧随其后的“态疗愈导览”将课堂延伸至校园自然景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40余名学子深度探访黄金菊、红花檵木等特色植物群落。导览路线经过精心设计,串联起“五感体验站”:触摸樟树树皮的粗糙肌理,细尝蒲公英叶的微苦回甘,描摹红叶李枝的形态韵律,聆听鸟鸣与风声的自然交响。工作人员现场引导正念练习,通过植物意象映射情绪管理,如观察红叶石楠新芽理解“成长需要突破”,凝视黄金菊向阳特性体会“积极心态培育”。

育人创新:构建生态心理健康体系

活动巧妙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将校园景观转化为心理成长载体。参与者反馈显示,90%的学生认为植物导览有效缓解焦虑情绪,80%的同学表示对校园环境产生新的情感联结。这种“自然接触疗法”不仅提升学生生态素养,更通过植物的生命周期隐喻,引导学生建立理性平和的生命观。

本次活动开创了“环境育人+心理育人”双螺旋模式,未来学部将持续拓展生态疗愈实践,建立植物心理档案库,开发季节性自然教育课程,让校园草木成为永不落幕的心灵成长导师。这种创新探索,正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生动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吴彦柯 喻兰     审稿:郭鹏


Copyright © 2017-2021  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  电话:0831-3542710   Powered By  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